導讀:在多重因素交織下,“迎難而上”將成為光伏行業前行的新常態。
我國光伏產業上半年取得傲人的發展成績,產量、進出口高速增長。與此同時,內外環境的風譎云詭,使中國光伏產業面臨新的挑戰。
不可否認的是,眼下的中國光伏產業在新一輪的需求周期中,再度開啟了加速發展的模式。即便在上半年產業內部鏈價格持續上漲、外部貿易形勢愈加嚴峻復雜的情形之下,今年國內裝機目標依然被上調。
目前,中國光伏產業已經游向了新一片“紅?!?。而在這新的海域,劈波者們的競爭邏輯與價值觀將在考驗中實現升級。
“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”
這兩日,一場有關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年中線上會議,吸引了諸多行業內外人士的關注。
“我國光伏產業已經形成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,并且在各主要環節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級的龍頭企業?!痹诿枋鲋袊夥a業的現狀時,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、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如此說道。
的確,根植于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,中國光伏產業土壤肥沃。疊加“碳達峰”、“碳中和”的目標引領以及全球清潔能源加速應用,我國光伏產業進入了又一輪的加速發展期。
上半年的產銷數據鮮明印證了產業高速增長的事實。
在制造端,今年1至6月份,國內多晶硅、硅片、電池和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在45%以上。其中,多晶硅和組件產量增幅居前,超過50%。
在應用端,上半年,我國光伏發電裝機量已超去年前十個月的裝機之和,達30.88GW,同比增長137.4%。這其中,分布式光伏裝機或扛起主要的增量大旗。以已經公布的一季度數據為例,分布式光伏裝機占比已經達67.1%。
瑞銀證券中國電力及新能源分析師嚴亦舒此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,中國光伏市場的主要需求來自于三個方面,一是各省的保障性規模以及市場化規模,二是主要集中在西北、西部地區的風光大基地,三是整縣推進,即分布式項目。
“受成本持續高企的影響,國內近期一些光伏開發商的安裝意愿有所下降,但分布式光伏項目對高成本不那么敏感?!眹酪嗍嬲J為,這是其對國內今年裝機目標保持樂觀的重要因素,分布式電站的增長將會頑強支撐全年裝機目標的實現。
事實上,業內對于產業下游需求始終保持樂觀態度。即使近兩年來,產業鏈價格的持續上漲影響著下游的積極性,但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的預測中,今年全球及中國的裝機目標有望超過年初的預期。
王勃華認為,全球光伏市場發展或將開啟加速度,預計裝機205至250GW,我國2022年預計裝機85至100GW,均比年初目標有所上調。
政策端是刺激光伏行業發展的強心針?!?022年以來,下達的各項政策層次高、密度大、配套全,為光伏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礎?!蓖醪A認為。
高景氣度之下,“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”目前仍在不斷壯大,入局光伏或宣布擴產項目的企業不在少數。
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初步統計,2021年初至2022年上半年,我國光伏擴產項目超過300個。
新一輪挑戰已至
每年的年中總結會議上,各大光伏企業高管同臺暢聊行業發展的現狀與挑戰,都會成為行業焦點。
今年,話題感依舊十足:內有產業鏈價格飆升,外有國際貿易形勢嚴峻。
供應鏈漲價的討論是核心。
曹仁賢認為,當前光伏產業鏈面臨多重挑戰,首先就在于供應鏈協調發展問題突出,“主要體現在供應鏈各環節擴張周期不匹配、產能不匹配,導致下游廠商和電站開發、開工率大幅降低?!?/span>
這其中,價格持續上漲的硅料環節被推上風口浪尖。PV InfoLink資深分析師趙延慧表示,“下半年產業鏈產量的趨勢,仍將以硅料產量為藍本,硅料全年產量規??謱⒆鳛樾袠I產量的‘短板限制’?!?/span>
值得注意的是,上下游供需錯配、價格高企等內部矛盾尚未化解,供不應求的供應環境引得業內人士頻頻公開發聲呼吁理性。
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認為,“正是因為光伏行業還處在青少年時期,仍在蓬勃發展,所以大家對它發展速度的預期不是特別準確,這就會導致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不平衡,但這也是市場經濟的魅力所在。”對此,他表示希望上下游要開展密切合作,積極補齊產業鏈短板。
好消息是,面對供應鏈價格持續上漲,工信部已牽頭有關部門協調該問題,目前正在進展中。
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來自于外部。外貿形勢愈加嚴峻復雜,中國光伏行業在進出口、專利等方面存在挑戰。
得益于海外市場的需求刺激,近些年來,我國光伏產業出口總額不斷創下新高。今年上半年,我國光伏產品(硅片、電池片、組件)的出口總額為259.0億美元,是去年同期的2.13倍。
然而,正當中國光伏產業持續主導全球市場供應之時,部分國家試圖通過綠色貿易壁壘,削弱中國光伏產品成本競爭力,重塑全球競爭格局。
“當前國際貿易非常復雜,針對歐盟提出的碳足跡要求,光伏企業要進行適當的準備?!眮喼薰铇I總經理王體虎表示。而在阿特斯總裁莊巖看來,面對新的貿易挑戰,企業在海外設廠既要考慮當地的政治穩定性,也要考慮電力供應、水資源和政府的支持力度等因素。
新的機遇,使得中國光伏再度迎來新的周期。但在內外因素的多重交織下,“迎難而上”將成為行業前行的新常態。
(文章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)